巴黎有埃菲尔铁塔,有凯旋门,卢浮宫,
还有香榭丽舍大道攒动的人群,
更有梵高留下的痕迹。
而梵高在众多的头衔里,最出名的,是色彩搭配专家。
他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大胆而创新,
总是富有律动的生命感,
或许是天赋让他注定将色彩驾驭得炉火纯青。
当你想到文森特•梵高,
你会想到明亮、强烈的色彩。
然而,他的色彩并不总是那么生动。
梵高在学画画时,他的老师以及周围的画家惯用灰色调和蓝色调作画,这使得梵高的初期作品偏向阴暗色调。
如果将梵高的第一个静物画与他后来的杰作进行比较,
我们会看到他漫长的探索,他渴望更了解颜色如何运作
在探索中。。。他的色彩从黑暗变为明亮
“颜色本身就表达了某种东西。没有它是不行的,必须利用它。那看起来漂亮,真的很漂亮,就对了。”
--------梵高约于1885年10月28日,写给他的兄弟提奥这样一句话。
梵高对色彩的认知,有着超出旁人许多的天赋。
他在学习后,便懂得利用互补色——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这些颜色都能互相强化彼此,
但当时的教科书都是黑白的,他应该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原则?
彼时,梵高读了一篇文章,描述了法国艺术家尤格•恩•德拉克洛瓦(1798-1863)对色彩的运用,
他是浪漫主义运动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德拉克洛瓦使用对比色来增强戏剧性的效果并唤起一种情绪。
后者尤其吸引了梵高。
互补色能互相强化,而对比色能增强戏剧性效果,
尽管他还知之甚少,但惊人的天赋已使他能调和出一副色彩和谐、比例适佳的画作。
或许天才注定将大放光彩,上帝惜才,不忍让他继续在黑白灰的世界里摸爬滚打。
巴黎,这座光听到名字,就浪漫到令人心醉的城市,在静静地等待着梵高的到来。
画家 Eugene Delacroix为卢浮宫创作了这幅天花板画。
梵高对它的色彩对比印象深刻,
这种对比影响了他如何以现代的方式运用色彩。
与其说梵高在巴黎得到了灵感,不如说,是巴黎走进了梵高的世界。
在巴黎转型之后,梵高最为举世瞩目的作品,也悄悄开始诞生。
他知道了明亮的颜色如何协同工作,
开始采用一种更浅、更明亮、更宽松的印象派绘画风格。
如同新生儿初尝到甘甜的奶水,
梵高将自己这块海绵浸入到色彩的海洋里,
不断地吮吸、纳入,疯狂地吸收着知识养分,
做了一个又一个颜色研究。
哪种颜色组合能产生最强烈的效果?
一种颜色有多少种变化?
颜色现在成了他痴迷的对象。
梵高不仅研究各类印象派的鲜艳画作,用彩色羊毛测试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
然后用他昂贵的颜料进行试验,还热衷于收集日本版画。
他们对构图、透视图和色彩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印刷品还向他展示了如何处理大色块才能达到平衡。
也要感谢这位大画家“来者不拒”的热情,否则,地球人民将无福享受这场永垂不朽的视觉盛宴,
大概市面上相关的“梵高周边”也将损失不知几个零的经济收益。
巴黎看到他转变成一个现代艺术家。
梵高自己清楚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他选择用明亮、强烈的色彩来描绘自己是一个画家。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他会自豪地在自画像上签了看似不搭边的橙红色的字。
一切都要从向日葵说起。
这种代表着希望和生命力的植物,成就了梵高,成就了世界。
现在的文森特梵高被称为“画向日葵的人”
他把向日葵画得和从未有人画过一样,
从一朵向日葵到装满向日葵的花瓶,他的向日葵是色彩的爆炸。
哪怕你自认没有任何艺术细胞,
看到梵高笔下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所打动人心的几朵花,
也不免地从心底里油然生出几分赞叹和肃穆。
梵高在蒙马特附近的巴黎画了他的第一朵向日葵。
当我们现在想到向日葵时,思绪很快就变成了满是黄色花朵的大田野。
但这些在文森特时代并不存在。
在他的世界里,向日葵生长在蔬菜园里,周围有其他植物。
绿色中间的一朵黄色的花形成了令人兴奋的对比。
蓝色也颇得梵高“宠幸”。
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
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闪闪发光。
这是他区别于任何一种向日葵画法的突破。
你不得不承认,注定名垂青史的人,
即便是看似毫无章法的搭配,也能经过那双巧手,
打造出创世纪、跨时代的经典巨作。
梵高的向日葵画为装饰和艺术的新发展打开了大门。
他不仅激励其他人去画向日葵,还创造了一种跨越各种生活方式和个性的趋势。
梵高“臭名昭著”的向日葵改变了许多关于色彩搭配、
夸张的特征和极简形式的刻板美丽花朵的观点。
总会有人模仿,有人艳羡,然无疑是东施效颦,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其实大可不必。
每位艺术家皆有其独到的风格和神韵,按照自身所想所现,
将自己的向日葵画出来,为艺术世界添砖加瓦,
让世人多一分美的欣赏,又有何不可?
像高更一样,用自己的画作,向梵高致敬。
然而,这种致敬却不同和他人略有不同,
它表达了高更梵高长久的友谊和相互交流的艺术观。
高更画梵高
墨西哥画家迭戈•里维拉也深受梵高的影响。
在这幅作品中,他对印象派短小而充满活力的笔触的模仿生动地展现在画中女孩上。
迭戈•里维拉 《女孩和向日葵》
用自然界千千万万种色彩进行“自我释放”是梵高画作的灵魂所在。
正如情绪可以多变,艺术也不该受限。
无论梵高一生如何变化创作风格,其内里的精神状态总是让人一眼就能分辨
坚持艺术性,坚持自我性,我们只做自己。
在纷繁多变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颜色。
识别二维码
关注爱涂妆公众号
了解更多画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