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中国风”,通常人们的印象,
大概就是“红遍”大江南北以至全世界的“大红色”。
很多国外品牌为了讨好中国消费者,纷纷推出中国风的设计,
但这些外国设计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风,
反而根据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的设计总是非常刻板化。
要论将中国风充分体现出来的还是当属我们中国的设计师。
最近有这么一位设计师,她完美地将东方美学的特色呈现出来,
从敦煌壁画中提取灵感。
她将饱含中华五千多年的精髓设计在服装上,使这些色彩和元素得到了新的诠释。
追溯历史,这些壁画即使在沙漠中经历了千年的摧残,仍然保留了大部分色彩,
让今天的我们有幸见证了昨日的繁华。
充满异域感的神像、藻井、飞天纹样,若是少了色彩,那也只是个框架罢了。
除了高饱和的颜色,中国的代表颜色还有很多,而素雅沉稳的颜色更能体现华夏文化。
中国的美和中国的文化是各式各样多元的,是生活艺术以及自然意境的完美呈现。
关于壁画,人们似乎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画面本身,却忽视了它的色彩表现,
传统中国画比较注重笔墨和神韵,但这样表现出都仅限于线条上的形。
而万物的形皆离不开“色”, 只有“形色”结合,才能更精确的表现出艺术品的特点。
敦煌壁画虽然在色彩上绚丽多彩,但色调搭配却不突兀。
主要是背后都有统一画面的主色调,充分发挥补色对比的功用,使壁画色彩之间充满律动与美感。
在这些壁画色彩中,黑、白、灰占了很大的比重,作为画中不可缺少的中心调和色,
也是使壁画保持色彩鲜明而又很和谐的关键。
例如,壁画会以不同层次的绿、灰绿、土红形成对比,此外又以淡紫色与土红色形成冷暖对比。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飞天。(盛唐)
表现人物时,在黑白的强烈对比下,人物服装在用色上有所区别。壁画中大多用土红色与青莲、灰绿色。
千年时光,根据每风格的变化,敦化壁画的纹样、色彩也随之变化。
由于各时代审美观的不同,画师的技艺、颜料也有所改变,壁画的颜料大多取自天然矿物、植物成分。
主要分别为几大特点,北魏时期画风浓郁厚重而有变化,西魏、北周时期
画风爽朗而清雅,到了隋唐时代表现为华丽高雅风格。
北魏:最突出的是它的色彩。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九色鹿。(北魏)
这一时期的壁画都具有西域佛教的特征,温和的暖土红为底色,浓郁的色调与强烈的对比,
构成一幅色彩柔和的氛围。
《摩诃萨埵太子本生图》
鲜明的冷暖对比,在黑、灰、白色的配合下形成了单纯、明快、浑厚朴实的暖色调。
西魏:受中原文明影响,色彩变得雅致。
尤其是底色转变为白色,更显浅淡适宜,也更加符合中原地区的传统审美。
隋:敦煌壁画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笔墨精致绝伦,作画风格迈向高度成熟,在莫高窟的整个历史上,皆无可比拟。
其中隋代壁画中大面积地使用蓝色。
这种瑰丽的蓝色来源于贵重的青金石,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见证之一,有深蓝、紫蓝、天蓝、绿蓝等诸多颜色。
两宋以后,敦煌壁画远不及前期之精致完整,用色亦较为简单,多为浅淡的蓝、绿、白等色。
与隋唐时的大兴佛教不同,两宋时期似乎更加注重现实的生活。
主流的审美倾向,亦由鲜艳华丽转变为清新淡雅。
敦煌壁画的用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绘画“五色体系”的影响,
绝伦的彩塑,瑰丽的壁画,色彩严谨但很活泼。
朱砂之华美,赭石之厚重,石青之清雅,藤黄之明艳……
一幅画面的色彩是否丰富,并不取决于使用的颜色种类数量,如果对所有颜色按照固有的方式合理的
使用,不仅不会使画面丰富,反而会让人感觉乏味。
例如在第217窟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中,画师大量使用石青、石绿,间以少量的土红、赭石。
莫高窟第217窟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
整幅画面非但不单调,反而由于画师对这几种色彩的巧妙穿插组合显得错落有致,丰富和谐。
而壁画上那些古朴典雅的色彩变化,五彩缤纷,若是适当使用在现代设计元素上,可谓是将千年的
华夏精粹得到更好的延续。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END -